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质量

  • 碳酸溶蚀下碳酸盐岩孔渗与力学特性规律的研究

    康智法;石洋;王汝旭;陈景杨;

    针对CO_2驱替过程中碳酸盐岩孔渗-力学协同演化机制不明确的问题,通过碳酸水驱替实验和单轴应力测试,建立溶蚀-堵塞双因素作用下的储层物性动态预测模型,系统研究不同驱替倍数(PV)下岩心的孔渗变化及力学参数(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的响应规律,揭示碳酸溶蚀-堵塞效应对储层改造的影响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碳酸盐岩为对象,基于驱替实验数据构建孔隙度-渗透率双参数演化方程,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量化驱替倍数与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的关联性,结合核磁共振T_2谱分析驱替前后岩心孔隙分布特征,阐明驱替前后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孔隙度与渗透率随驱替倍数呈先增后降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2.53%~2.87%和-12.31%~5.71%,溶蚀作用初期增大孔隙但后续沉淀堵塞导致渗流能力下降;(2)抗压强度与驱替倍数强相关(增幅显著),弹性模量中等相关(缓增1.2%~4.8%),泊松比无显著规律;(3)孔隙度与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呈负相关(R2>0.65),渗透率仅与抗压强度负相关;溶蚀作用通过扩大孔隙连通性降低岩石强度,而矿物沉淀则增强结构稳定性。该研究为低渗碳酸盐岩储层CO_2封存安全评估提供了孔隙-力学协同演化判据,指导注采参数优化以平衡封存容量与盖层完整性。

    2025年10期 v.41;No.43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PDCA循环的承包商风险管控实践

    王磊;

    承包商事故在石油化工企业事故中占比逐年上升,已经达到60%以上,如何有效管控承包商风险,是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PDCA管理循环理论,将承包商风险管控工作分解为安全风险辨识与制定培训、监督计划(P阶段)、落实培训(D阶段)、监督检查(C阶段)和隐患考核与整改(A阶段)4个环节,各环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的承包商风险管控机制,每一次循环解决一部分问题,将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一个台阶,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次循环处理。结果表明,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承包商风险管控,可以建立风险管控长效机制,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5年10期 v.41;No.434 9-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双驱动的井下作业监督管理模式研究

    穆笛;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涌现,井下作业监督管理机构也开始探索作业监督模式的创新。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概念内涵及其在井下作业监督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从监督部门和采油井两个角度出发,以获取、处理、分析、应用和存储5个层级为基础,构建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双驱动的井下作业监督模式框架,精准对接作业方式与采油井作业需求,以推动井下作业数智化监督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5年10期 v.41;No.434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标准化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油田站场控制系统运维管理的思考

    刘畅;姚毅立;张莹;张思萌;王彦辉;吴光南;

    针对数字化油田建设背景下传统运维管理模式存在的不适应性,明确当前油田站场控制系统在体系化制度缺失、管理权限模糊、关键系统变更流程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探索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提升运维管理的专业性与可靠性。结合数字化转型需求与运维工作实际,参考标准化体系,提出完善运维管理制度框架、划分“纵向分级+横向专业”协同管理界面、优化分级报警响应机制与关键系统变更审批流程等策略。通过制度优化与管理界面细化,实现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2 h降至1.5 h,有效降低因权限冗余或流程疏漏导致的安全风险。提出的运维管理模式可解决当前油田站场控制系统运维管理的痛点,为数字化站场运维管理提供可复制经验。

    2025年10期 v.41;No.434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计量

  • 基于双向流固耦合的天然气科氏质量流量计模拟与优化

    裴全斌;青青;薛永鑫;侯阳;吴世杰;王吉开;

    针对用于天然气流量测量的大口径双U型科里奥利流量计,基于ANSYS搭建了流量计仿真模型,并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对其进行了模拟研究,计算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该科氏流量计的流场特性、振动特性及影响规律。对于同一结构而言,其入口质量流量、工作压力的改变对其模态频率影响不大。振动管的时间差和相位差随流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的趋势,同时拾振器处的振幅随流量的增加在小范围内逐渐减小。在相同的质量流量下,随着流体压力的增大,测量管拾振器处的相位差、时间差也随之减小,且当压力升高时,其测量管的振幅明显下降。此外,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和弯管结构的存在,导致气体在测量管内的沿程速度和密度分布逐渐呈现不均匀的趋势,使得测量管的受力不均,从而进一步引起测量误差。

    2025年10期 v.41;No.434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多支路组合标准表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工艺优化研究

    侯阳;付顺康;魏娜;王柯栩;刘博韬;杨阔;

    天然气贸易计量流量计一般使用标准表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检定校准,流量标准装置往往通过采用多条相同口径的标准涡轮流量计支路并联组合的设计方式,由于检定台位工艺和位置的不同,存在每条标准表支路流量不均衡的问题,导致部分标准涡轮流量计超过流量上限的情况,因此利用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湍流方程对流场仿真模拟。通过流体力学理论针对典型管道进行计算,建立工艺流程数据模型,结合三维仿真技术进行模拟,结合11条标准支路工作级标准装置开展实际测试验证,给出最优的标准表支路设计方案,合理设计标准表法气体流量标准装置的工艺,给出了标准装置支路组合方法,保证了标准装置运行工艺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2025年10期 v.41;No.434 31-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天然气长输管道压缩因子计算方法分析比选

    陈正文;侯阳;青青;王吉开;吴世杰;薛永鑫;

    天然气压缩因子是表征其实际状态与理想气体状态差异的重要物性参数,其计算精度直接影响长输天然气管网管容动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作为计算管道管存与输差的重要参数,天然气压缩因子计算偏差将导致流量计量结果出现系统性误差,采用合适的压缩因子计算方法,是保证天然气计量准确性的重要手段。针对天然气长输管道贸易计量中常用的BWRS、AGA8-92DC、SGERG-88三种状态方程计算压缩因子方法,利用实际场站运行数据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比选出更为切合天然气长输管道场站输差管控采用的压缩因子计算方法,提高了管道实际输差计算的准确性。

    2025年10期 v.41;No.434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HPPP天然气流量标准装置体积管长度测量技术研究

    薛永鑫;徐明;裴勇涛;闫海明;陈颖;王吉开;

    针对HPPP天然气流量标准装置中体积管长度测量的高精度需求,研究了利用激光干涉法测量体积管长度的方法和技术。通过详细分析激光干涉仪的测量原理,结合体积管长度测量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激光干涉原理的体积管长度测量系统。该系统不仅提高了测量的精度,还解决了传统拉线位移传感器测量方法中存在的阿贝误差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激光干涉法测量体积管长度,能够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体积管长度测量不确定度从240μm降低至8μm,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2025年10期 v.41;No.434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几类非常规气体流量计量与量值溯源方法浅析

    晁宏洲;苏松山;丁友祥;朱军凯;徐杰;

    为明确几类非常规气体(二氧化碳、氮气、氢气、氦气、乙烷等)的计量方法和选择适用的计量器具,开展了非常规气体体积计量与质量计量两种计量方式的分析对比,研究论证了几类质量测量仪表的适用性。确定了非常规气体的质量计量方式,分析了非常规气体适用的热式质量流量计、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差压式流量计3类流量计的特点、优越性与局限性。为保证非常规气体计量的准确性,对几类适用流量计的溯源方法进行了明确,特别对检定介质类型和检定流体流型流态提出重点要求。通过计量方式的选择、适用流量计量仪表的筛选和量值溯源方式的明确,解决了几类常见非常规气体的计量问题。实践表明,水流量标准装置量值传递的流量计准确度满足0.5级,甚至达到0.2级,用来测量非常规气体的质量流量,准确度可满足1.0级。

    2025年10期 v.41;No.434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质量安全论坛

  • 基于外部缺陷的抽油杆钢材疲劳性能仿真分析

    巨全利;丁俊丰;李野;

    针对高腐蚀环境下抽油杆因外部缺陷导致的疲劳失效问题,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利用有限元仿真方法,通过Ansys Workbench构建含缺陷抽油杆的疲劳性能分析模型,设置无缺陷、腐蚀坑缺陷、裂纹缺陷3种工况,施加交变载荷,系统分析了抽油杆钢材疲劳性能。研究表明:腐蚀坑缺陷工况的应变呈环形围绕腐蚀坑,向外梯度递减,腐蚀坑边缘形成高应力区,应变值和应力值较无缺陷工况分别提升152%、141.4%;裂纹缺陷工况的应变梯度陡峭,高应变集中于裂纹尖端,呈放射状向外扩散,裂纹尖端应力显著升高,应变值和应力值较无缺陷工况提升81.1%、80.9%;3种工况下的抽油杆最小疲劳寿命分别为1.312×10~5、5.997×10~3、1.524×10~4次循环,腐蚀坑缺陷和裂纹缺陷工况的抽油杆疲劳寿命较无缺陷工况分别降低95.4%、88.38%,腐蚀坑边缘双轴性值降低至0.998,裂纹尖端双轴性值降低至0.996,为研究抽油杆的疲劳性能提供借鉴。

    2025年10期 v.41;No.434 51-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煤层气管道内腐蚀原因分析

    刘岗;王志勇;卢美茹;闫婷婷;杨萍;

    内腐蚀是制约煤层气管道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研究确定煤层气管道内腐蚀原因对于煤层气管道的运维管理意义重大。基于内检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明确煤层气管道的内腐蚀现状。通过对齐融合高程数据、运行参数、介质分析数据、清管产物检测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判断煤层气管道的内腐蚀原因。结果表明:该管道因输送介质间歇性含水量偏高,且输送介质中含氧,管道敷设环境起伏较大,易造成液体的积聚,积液中溶解氧含量偏高导致管道发生氧腐蚀。由于未及时进行有效清管而破坏腐蚀生长环境,最终导致管道内壁腐蚀不断生长。

    2025年10期 v.41;No.434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工程技术

  • 某海上平台并连外输泵滤器分液控制工艺整改与实践

    梁煜奇;

    渤海地区某油田由于外输泵滤器设计问题,外输泵及滤器均为两用一备。启用备用泵时另一台在线外输泵滤器无法正常清洗,需要调整两台生产分离器、两台外输泵工况,并对高含水油井限液限产才能清洗外输泵滤器,在油井大量出砂极端工况时只有一台备用外输泵滤器无法满足生产要求。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改造工艺流程,在现场增加一台外输泵滤器及对应管线,解决了外输泵滤器工艺流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该工艺对海上油气生产设施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10期 v.41;No.434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海上油田岩石扩容技术优化及应用研究

    莘怡成;袁征;战鑫杰;李漠尘;汪华珍;

    针对海上部分油田长期生产过程中油水井呈现的产能下降快、注入困难等问题,部分油田应用了岩石扩容技术,但措施效果不一。根据海上油田储层物性和开发方式分析岩石扩容技术的适用性,总结海上施工情况和措施效果,结合数值模拟分析、试井解释结论等,对岩石扩容工艺参数、工艺流程、现场决断依据等进行优化,形成一套适用于海上油田岩石扩容作业的设计方法。基于提出的设计方法,完成了国内海上5口井岩石扩容工艺方案设计和现场施工,措施后油井产液量提高近2倍,水井日注水量提高1倍,实现了油井增产和水井增注的目的。效果表明,提出的参数优化设计和现场决断方法适用于海上油田岩石扩容作业,同时为岩石扩容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25年10期 v.41;No.434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聚结-旋流-过滤”组合工艺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的试验研究

    马飞;常铭;李长平;乔志学;张旭东;徐建珊;余艳;师文涛;高健;张益境;

    为实现油田采出水高效稳定、安全环保的处理,满足国家绿色矿山建设的要求,介绍了一种“聚结-旋流-过滤”组合的采出水处理工艺,其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安全环保、占地少、复合材料抗腐蚀性能好、易于工业化推广等独特优势,可有效降低聚表二元驱和页岩油采出液、设备设施服役时间长、老化严重等因素影响,提高水处理效果。通过长期的现场试验及运行监测,结果表明:“聚结-旋流-过滤”工艺组合,过滤器出口平均含油为5.69 mg/L,悬浮物为6.90 mg/L,整体工艺的石油烃去除率为97.88%,悬浮物去除率为89.72%。实验表明:“聚结-旋流-过滤”的技术组合,具有石油烃、固含去除效率高的特点。

    2025年10期 v.41;No.434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6年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正>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52-46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西安石油大学 月刊·国际标准16开本·64页码·彩色印刷·国内外公开发行《石油工业技术监督》以全面提高石油、石化工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石油、石化工业质量技术发展,为石油、石化工业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学术性和应用性并重,管理和技术并重,突出石油、石化工业主体专业,为不断提高石油、石化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水平而努力。《石油工业技术监督》设置的栏目主要有研究与探讨、质量、标准化、计量、质量安全论坛、工程技术、质量技术监督信息及质量技术监督大事记等。

    2025年10期 v.41;No.434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